公告專區

橫幅
:::

線上體育課 體育署呼籲調整教學比重 誘發學習動機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點閱:1659

發布日期:11064

發稿單位:學校體育組

單位連絡人:林春妃小姐

電話:02-87711016

                       E-maildoreen@mail.sa.gov.tw

新聞連絡人:張聖年科長

電話:02-87711018


針對已施行2週的線上體育課,教育部體育署提出呼籲,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線上體育教學,可回歸學期初的教學設計目標,適時調整學生對「運動的知識程度」、「互助合作與努力不懈的運動精神」、「肢體活動的標準技能」、以及「落實日常生活中運動習慣」等四大面向的體育教學比重,亦即12年國教中的「認知、情意、技能、行為」等四項學習表現類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體育署表示,體育教育除了身體的教育之外,還包含人格的養成,學會團隊合作、活用腦袋運用策略,以及學習運動家精神。自教育部528日發函,考量學生學習效果與身心發展,建議學校實施線上教學時間,以占每節課二分之一為原則(2025分鐘),因此,體育署呼籲,中小學目前的線上體育教學,可採同步、非同步、實體或線上的「混成教學」方式,回歸教學目標並適時調整「認知、情意、技能、行為」的體育教學比重,透過教學設計來誘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養成規律運動「行為」習慣。

依據「美國健康與體育協會」(Society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簡稱SHAPE America) 2018年公布「K-12線上體育課指引 (Guidelines for K-12 Online Physical Education)」,在該份文件開宗明義闡述,「不論使用何種授課形式(實體、混和或線上),體育課的目標皆在『培養具有身體素養的個體,使具備相關的知識、技能與自信並能享受終身的健康身體活動』」。另外,也指出達成學生在各方面(認知、情意、技能)的學習需求,而非僅安排體適能活動。「身體活動量」和「運動技能」仍應是線上體育課最重要的要素,然而必須要考量到學生個別差異,並且安排恰當的自主學習、追蹤與評估手段來確保學習的品質。

目前大多數體育教師皆依據「認知、情意、技能、行為」四項學習表現類別的「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設計課程內容,其中「認知」包含技能概念、運動知識、技能知識等;「情意」包含體育學習態度、運動欣賞等;「技能」包含技能表現、策略運用等;「行為」包含運動計畫、運動實踐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林靜萍主任表示,線上體育教學「應調整體育課『技能、認知、情意、行為』的教學順序,可透過老師的設計、引導,加重認知、情意面,這是實體教學一直較忽略的部分。」她說,「運動的原理原則也是技能學習的基礎,如球怎麼產生旋轉?怎麼應對旋轉?透過影片呈現得比現場示範清楚。也藉此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情意面除了運動力與美的欣賞外,也有運動精神、運動文化等各種類型運動電影可欣賞」。

華江高中體育老師李展瑋以該校為例,「學校很重視學生的體育表現,其中除了『技能』佔60%,也注重『情意』的學習,佔了25%;現在改成線上上課後,老師大多仍依循這個比例設計在進行教學。」

板橋高中體育老師楊幸鈞則結合同步的線上體育課與非同步的自主學習,配合學生特色設計出體育課程。他利用線上體育課教授關於舉重的知識,帶著學生認識奧運舉重國手許淑淨、郭婞淳,講述她們奮鬥的故事與堅持到底的運動家精神,並講解關於舉重的肌肉活動及標準肢體運動。此外,結合非同步的差異化自主學習作業,例如請學生運用所學完成錄製三擇二的「上肢運動按摩」影片。在跆拳道教學中,則請學生依自己程度二擇一學習與練習,上傳自己的一段跆拳道完整操作影片。他說,有許多體育學科知識,是平常在球場上學生較沒有心接收的資訊,剛好可以趁這段防疫線上授課期間,讓學生瞭解更多關於運動技能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