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
2771
發布日期:112年6月22日
發稿單位:學校體育組
單位聯絡人:林春妃小姐
電話:02-87711016
新聞聯絡人:賴郅如代理科長
電話:(02)8771-1018
E-mail:1981@mail.sa.gov.tw
呼朋引伴溪河避暑,是學生假日最喜歡的玩樂行程,教育部體育署希望學生戲水前,需學會正確的救溺及防溺技能,牢記救溺5步「叫、叫、伸、拋、划」的口訣,並以「岸上救生」、「器材救生」、「團隊救生」的救溺原則,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善用身邊器材救援,才能玩得更加安心。
臺灣溪河流具有特殊的水文特性,表面上看起來平穩,但水底下卻存在著各種隱藏的危險,如水流遇地形瞬間落差時會形成翻滾流,或水流繞著岸邊轉彎處、遇障礙物時將形成漩渦流,而且夏日午後常常會下雷陣雨,導致溪流或湖泊的水位上漲,使水流變得湍急,因此,每年都有學生因為不知道溪河流戲水的危險性而意外溺水喪命。體育署呼籲民眾與學生需要特別注意臺灣溪河特性所帶來的風險,應特別加強溪水安全的防範措施。
根據教育部校安暨災防通報中心統計,臺灣學生近10年溺水死亡人數計235人,去(111)年因溺水死亡人數就高達19人,其中溺水死因以戲水為多數,尤以高中職、大學生佔大數。經數據顯示,溪河流成為溺水事故的主要發生場所,尤其夏季暑期時間(6-8月)為事故發生的高峰期。
體育署表示,教導學生擁有對水域環境基本知能及提升危機應變能力真的很重要,並請務必牢記「岸上救生優於下水救生」、「器材救生優於徒手救生」、「團隊救生優於個人救生」。同時,提醒民眾當溪河流地區發生溺水狀況請勿隨意下水救人,附近若沒有浮板或游泳圈等救生物品,則應妥善利用身邊道具救援且確保自身安全。可作為救生道具的生活用品如下:
- 攜帶式冰箱:露營、烤肉、釣魚專用的攜帶式冰箱,有良好的浮力,當溺水發生時可快速清空冰箱內物品,並將冰箱拋給溺水者當救生物品。
- 寶特瓶:寶特瓶為塑膠製品具有相當的浮力,可將6~8個寶特瓶裝入一塑膠袋內,並將塑膠袋打死結避免散開,再將其拋給溺水者爭取救援時間。亦可使用塑膠繩,利用平結將多個寶特瓶綁在繩上快速製作簡易拋繩,再以45度角拋出以救援。
- 水桶:塑膠水桶倒扣於水中時,可將空氣保留於水桶內產生浮力,為緊急救援用品之一。
- 衣服:可將多件衣服綁成救生繩,再泡水增加韌性與重量,建議拋越過溺水者位置,降低錯過抓住繩子的機會。
體育署也表示,臺灣為海島國家四面環海,又溪河流眾多,學校應落實教育普及,深化救溺五口訣,牢記「叫、叫、伸、拋、划」口訣的正確救溺步驟,致力讓學生習得更多水域安全,建立更加完善的防溺教育環境,讓大家都能擁有更安全的戲水環境。更多學生水域安全宣導資訊可以參閱教育部體育署學生水域運動安全網(網址:https://watersafety.sa.gov.tw/)。
(附件照片1)1120622-2-體育署「救溺5步 防溺10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