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來源:全民運動組
- 更新日期:108/04/16
- 點閱:6093
一、個人與家庭因素
舉凡家庭成員父母親的生活作息,工作型態,家人間的互動情形,家庭的經濟能力以及個人的人格特質等項目,都是兒童的學習榜樣,可見早期父母親對於青少年行為習慣養成有極大的影響。許多習慣、行為和特性的養成均在兒童時期,然後帶入成人生活。
許多青少年朋友,如果經常處在飲食不當或缺乏活動量的狀態,長期下來在過度的營養以及身體活動量不足的舒適生活下,體重過重便悄悄的上身了。不愛運動、體重過重的兒童很可能變成不愛運動和體重過重的成人,且許多有關健康的危險因子也因這些習慣隨著而來。許多專家認為在兒童時期對運動沒有好感的,長大成人後再培養和維持運動習慣的可能性不大。
二、學校與社會因素
青少年朋友在求學過程中,學校與社會方面知識的獲得、師長同儕的影響、及偶像崇拜等等因素,對青少年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加上被動式休閒活動興起,如:電動玩具和電視錄影節目等,不知不覺使青少年朋友過著「坐式身體活動的生活」,而這樣習慣的養成,漸漸的造成愈來愈多體重過重的青少年。
三、由行為習慣的觀點來著手體重控制
以行為習慣的觀點來看體重過重的形成,不外是由上述的個人與家庭、學校與社會兩個因素的行為影響所造成。因此要由行為習慣的觀點來著手體重控制,請從個人飲食生活的改變和建立個人的運動生活著手。
(一)飲食行為的改變
飲食行為的改變包括飲食的內容質與量,飲食的頻率,飲食的場所,飲食的烹調,以及因飲食認知差異所衍生的各種飲食行為的調整。
(二)運動生活的調整
運動生活指的是身體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出現的質與量,例如,目前有所謂的坐式生活型態說法,就是專指久坐教室,而很少活動筋骨的一種生活型態。對於這些每日的生活行為有所了解,正是進行體重控制的同時,必須確實檢視的重要環節,並針對自己的需求而加以調整。